|
2020年餐飲“序列重組”,8個城市有8種打開方式“下雪時不是最冷的,雪融化的時候才是”,餐飲真正的挑戰在復工之后。疫前,商業頭部城市哪些細分品類累積了更強勢能?疫下,各地區餐飲消費情緒起了什么變化?疫后,餐飲細分賽道如何“變道”求生? 贏商云智庫統計疫情較嚴重且具有商業代表性的8個頭部城市(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、成都、重慶、長沙、武漢)502家購物中心(商業面積≥5萬m2)2019年開關店數據,并結合疫情期間大眾點評餐飲外賣銷量進行交叉分析,探究未來餐飲的“補償性消費”增長點。 8大典型城市餐飲打開方式:深圳“最愛外賣”,成都火鍋賽道收窄 中式餐飲、火鍋發展上行態勢明顯:北京、廣州、成都、長沙中式餐飲發展向好;除北京、成都外,其余6城的火鍋業態開店量占比高于關店量占比,遍地火鍋的成都,因競爭飽和業態下行明顯。 社交屬性強的火鍋,外賣銷量不高:疫情期間,購物中心餐飲轉向外賣渠道,中式餐飲銷量居首,其次是休閑餐飲、異國風情餐飲。社交屬性較強的火鍋,與外賣便捷就餐的場景匹配度不高,銷量相對較低,這也意味著火鍋堂食恢復相對較快,未來“補償性消費”趨勢最為明顯。 深圳“最愛外賣”:一線城市中,深圳的年輕消費者最多,是外賣訂單的主力群體,疫情期間外賣總銷量最高。 01 北京 愛日料;一人食火鍋走熱 中式快餐增速8城最快,占據白領商圈:北京典型購物中心的中式簡(快)餐在8個城市中上行速度最快,研究顯示,北京王府井、國貿、中關村、上地、望京五大商圈中,中式快餐門店在所有品類中數量最多,符合寫字樓、白領群體的就餐需求。此外,燒烤、干鍋等熱門的夜宵品類在北京顯著增長。 休閑餐飲、日料需求明顯:疫情期間,北京消費者對休閑餐飲(飲品、烘培甜品、休閑小食)的需求尤為顯著;此外,日料的外賣總銷量在8城中居首位,以壽司、拉面等健康簡餐熱度較高。 一人食小火鍋將受青睞:西北、東北、江浙等比較契合北京口味的地方菜系,在疫情后的補償性消費特征明顯。小火鍋/自助火鍋,一人一鍋分食形式在強調“零接觸”飲食的當下將受到消費者的青睞。 02 上海 愛粵味;清湯火鍋、茶餐廳受追捧 粵派火鍋增量可觀:上海典型購物中心餐飲上行品類中,火鍋類(粵式火鍋、火鍋衍生品、小火鍋、川式火鍋)表現突出,其中近年火爆魔都的港式花膠雞、潮汕牛肉等“粵派鍋”門店增量可觀,相比之下,“坐穩江湖地位”的川式火鍋關店占比較大,洗牌進行時。 飲品消費持續性顯著:疫情期間,上海飲品銷量占優,作為全國連鎖奶茶店最多(連鎖占比90%以上)的城市,品類發展最早、成熟度最高,有大量經市場培育的“磕奶茶黨”。此外,茶餐廳亦成為繼快餐和本地菜之后較受歡迎的品類。 火鍋業態疫后發展可期:當中,強調清湯鍋底的特色類火鍋、以串串為代表的火鍋衍生品發展空間更大。 03 廣州 既愛“小清新”也愛重口味;越夜越“銷魂”,夜經濟前景可期 粵菜繼續“稱霸”,夜宵市場增幅較強:廣州典型購物中心中,粵菜的開店占比大幅高于關店占比,差值均高于其余7城三倍,品類仍在不斷擴容。此外,夜宵市場的增長亦不容忽視,椰子雞、卜卜貝等彰顯食材本質的清湯特色火鍋,以及川式火鍋、干鍋等開店量較大。 “小清新”與重口味齊飛:疫情期間,廣州人依然堅定不移地踐行粵菜、日料、江浙菜等溫和口味路線,同時亦對川菜、干鍋等展現出相當的熱情。 對“國菜”的包容度不斷擴展:從疫后消費環境來看,除粵菜外,西北菜、江浙菜、魯菜等將成為餐飲增量新空間。 04 深圳 愛川味,奶茶亦不可辜負 火鍋業態上行明顯:其中,回轉小火鍋、海鮮鍋/椰子雞特色火鍋、主打養生食材的粵式火鍋等品類增長較快。 川菜、飲品外賣需求凸顯:疫情期間,川菜在深圳的月銷量平均高于其余7城一倍多。同時,飲品的受歡迎程度亦可見一斑,外賣訂單比上海高出2萬多份;與上海不同,深圳飲品店連鎖化程度較低(連鎖占比不足五成),但門店總量居全國首位,消費者的選擇更加豐富。 彰顯“大熔爐”餐飲基因:人口云集五湖四海的深圳,湘菜、徽菜、粵菜等各地中式菜系均有較大發展潛力。此外,飲品品類由于行業集中度仍不高,在深圳有一定的升級和拓展空間。 05 成都 愛“異域風情”,日料、韓料、越南菜受捧;從中國“火鍋之都”轉向“國際范兒” 火鍋賽道“擁擠”,異國菜走俏:以火鍋聞名的成都,典型購物中心的火鍋業態賽道顯得“擁擠”,僅有小火鍋出現增長。另一方面,異國菜系走俏:日料、韓料、越南菜、時尚融合菜的開店占比高于關店占比,且差值均為8城中最大。隨著成都成為全國首個以市級層面編制國際化社區建設的城市,餐飲消費亦將逐步展現出“國際范兒”。 不再獨寵川菜,異域風情也火熱:疫情期間,川菜仍然是成都餐飲消費的一大“寵兒”;此外,休閑餐飲、日料、西式正餐的火熱,透視了成都從“重口味”中逐漸突破和進化。 健康餐飲、小食品類迎新風口:疫情后,一人食小火鍋、日料、粵菜、茶餐廳,這類契合衛生和健康時尚的餐飲預計將迎來補償性消費。此外,成都的另一飲食標志“成都小吃”,將隨休閑小食的蓬勃,獲得升級發展。 06 重慶 愛潮味、泰味;“拼網感”,個性化網紅餐飲呼之欲出 火鍋業態多元化發展:粵式(潮汕牛肉)火鍋、泰式火鍋、火鍋衍生品的上行態勢明顯。此外,粵菜(潮汕菜)成為僅次于川菜的增長賽道。 “網感”品類突圍而出:疫情期間,川菜、川式火鍋的外賣需求仍占一定地位,休閑餐飲、韓料、日料熱度飄高。重慶一度被抖音帶火,成為網紅城市,在新生代的消費洗禮下,傳統渝味已不是唯一選擇,個性化、網紅化的餐飲更契合網生一代的消費調性。 個性化小品類發展可期:相較于成都,重慶的川菜品類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;同時,以串串為主的火鍋衍生品品類,相比傳統火鍋標準化程度更高,適合年輕人小型聚餐特性。此外,輕餐、茶餐廳這類崇尚簡約、健康的品類,在疫后將有較好的發展前景。 07 長沙 愛爆款單品;快時尚餐飲需求日趨強烈 湘菜單品增長力強:近年不少湘菜單品上升為爆品,如辣椒炒肉、剁椒魚頭、口味蝦和臭豆腐,并走出一批價格親民、復購率高的品質化品牌,為品類帶來較大發展空間;疱仒I態方面,重口味的川式火鍋,以及養生類的特色火鍋、粵式火鍋,上行趨勢亦較明顯。 快時尚餐飲需求突出:疫情期間,除湘菜外,休閑餐飲、西式正餐、日料等銷量居前列;數據顯示,長沙的餐飲消費人群以女性為主,年齡介于20到24歲之間,快時尚品質餐飲的需求尤為明顯。 中餐菜系發展向好:疫情過后,湘菜、西北菜、江浙菜、粵菜等來自大江南北的中餐菜系,表現出較高的發展潛力;此外,海鮮(河鮮)品類也是長沙有待開挖的藍海市場。 08 武漢 愛飲品,日料更“治愈”,東南亞菜“有戲” 飲品增量8城最高:帶有“紅!睒撕灥娘嬈肥袌,在武漢卻有不一樣的光景;武漢典型購物中心飲品開店占比大幅高于關店占比,差值在8城中最高,作為人口最多的中部城市,近三年武漢開始吸引頭部飲品品牌進軍,目前集中度不高的品牌市場仍有一定的增量機會。此外,新派火鍋,以及泰國菜、印度菜等東南亞特色菜系的上行發展亦值得留意。 封城的日子更愛飲品、日料:武漢在疫情期間的防控措施格外嚴謹,整體的外賣銷量偏低;加速進駐的網紅飲品挑起了武漢人民的“茶飲欲望”,在訂單排行中亦能有所體現。另外,日式料理的消費頻次偏高,這種“治愈系的”健康簡餐,更適合武漢人的中國胃。 標準化程度高的品類轉型空間大:經歷疫情陰霾,武漢的餐飲結構變化將會更加明顯,線上外賣可能維持較長的一段時間,并成為品牌競爭的重要陣地,中式簡(快)餐、燜鍋/干鍋這種標準化程度高的品類,更容易向餐飲零售化轉變,疫后發展空間較大。 整體來看,中式簡(快)餐、中式正餐、火鍋仍然是餐飲上行通道中最活躍的業態,因應不同城市的餐飲市場發展階段、消費結構、飲食習慣,細分品類又派生出不同的發展個性:如上海展現出對粵式菜系的依戀;成都、重慶開始突破傳統火鍋的固有形象,打出更多創新標簽。經歷新冠一疫,帶有“一人食”、健康系、零售化特質的品類,將迎來新的發展空間。 來源:贏商云智庫(id:sydcxy2014) 作者:胡倩聰 文章來源于網絡,侵刪 |